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文旅行業作為消費行業主力軍,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單從旅游空間層面的疫后恢復角度來講,城市旅游短時間內會呈下降趨勢,而鄉村旅游則會上漲,這主要取決于鄉村具備空氣流通性好、居住密度低、能夠基本解決生活自我供給等阻斷疫情傳播的相關特征。
首先,我們來回顧下,在實際項目當中,大部分鄉村生產生活空間都面臨的幾個普遍性問題:
1、鄉村不同程度地出現大量違章加建、擴建的現象,導致鄉村傳統空間形態遭到破壞、鄉村空間肌理被阻斷,嚴重影響了鄉村空間面貌。
2、鄉村的空心化,大量人口流入城鎮,土地及房屋閑置、廢棄,造成鄉村核心傳統空間區域逐漸地衰落。
3、旅游資源豐富度高,基底環境好的鄉村快速地發展壯大,而基礎條件差、旅游資源貧瘠的鄉村趨于邊緣化,鄉村與鄉村之間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
4、鄉土文化遭受侵蝕,日漸衰落,鄉間原始建筑、景觀、記憶中的“老家”,在慢慢地消失。
針對以上問題,下面我們從規劃、建筑、景觀多個角度來探討解讀產業復合下的鄉村生產、生活空間布局相關特征。
規劃層面
1、 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盤活節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通過對閑置房屋、土地整治,資產流轉,將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盤活,優先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結合配套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例如,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每年定量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來保障鄉村產業的發展。
2、 對生產交通、生活交通及旅游交通進行合理規劃
過去鄉村的主要功能是生產并提供糧食等基本物質資料。對于生產空間來說,首先要確保生產的便利性,即生產性道路機耕道的合理選址規劃,其次是旅游交通介入后的生活交通空間組織,涉及道路、入口、停車場、游覽步道、游覽交通工具等各個方面,為了營造舒適、安全的交通環境,適當地采取人車分流相關措施。
3、 因地制宜,合理劃分生產區域
根據氣候、地形地貌特點,對糧食主生產區、特色優產區域、以及種、養殖區域、生態限制區等進行合理劃分。以前人們在田間地頭主要從事生產勞動,現在增加了農事體驗、娛樂、游覽等功能活動。
4、 鄉村公共空間功能重構
根據空間功能類型劃分,傳統村落公共空間主要包括:生產勞作的田間地頭,村口、牌坊區,祠堂、廟宇、戲臺等民俗活動區,水井臺、村內河渠等過去的生活用水區,小學、街巷、路口、大樹下、路邊店鋪等生活活動區。空間功能滿足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需求,空間結構簡單、單一。
在產業復合下,鄉村公共空間使用群體包含了原住民與游客兩類,空間需要滿足旅游活動的需求,注入新業態,功能設施要求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實際項目中,經常會遇到,廢棄的小學變成了鄉村圖書館,荒廢的手工作坊改造成了鄉村文創園。
5、 旅游服務配套性設施,在功能上為游客吃、住、行、娛、購給予保障
例如公廁、導視牌、座椅、照明系統、垃圾處理系統等,這些配套性設施要具有鄉土特色,能夠和諧的融入鄉村環境,避免標準化、工業化產品的出現。
建筑層面
1、注重在地建筑風格的傳承與創新
我們要充分研究在地建筑風格文化元素,以廣東增城客家圍龍屋傳統布局和演化為例,從傳統的以中軸線為主要構圖因素,到圍龍由圓轉方,再到后來吸納廣府建筑文化中的裝飾手法和裝飾題材,形成了目前增城大多數圍龍屋具備客家建筑與廣府建筑融合的特殊建筑文化元素。
2、 營造有機的鄉村聚落建筑組合形態
以閩南地區為例,夏季日照強烈,氣溫較高且多雨,為了適應地方氣候,廈門地區鄉村聚落的形態呈現交錯式的街巷空間和前后錯開的單體房屋布局,提高了通風的效率,同時外觀上呈現出變化豐富的鄉村聚落組合形態,實操層面就要求我們對建筑限高,“村景”輪廓線提出要求,比如,對于沖突不和諧的大平屋頂適度地進行平改坡,女兒墻美化等措施。
3、在地建筑材料的運用,充分發揮鄉土特色
鄉下建房造物,由于人工、資源、交通等各種限制,自古以來就從自然界中就地取材,再選擇適合材料性質的搭建方式和制作工藝,因此產生了地域間不同的建筑空間風格。
以獨具特色的客家傳統民居福建土樓為例,在材料選用上,強調就地取材、循環使用性,采用當地豐富的土、木、石建筑材料;在結構手法上,以生土夯筑外墻與樓內木構架建造同步結合進行,兼顧了建筑的牢固性和居住的舒適性。鄉土空間設計改造時,應優先考慮當地材料,鄉土常用的材料有天然石材、青磚、紅磚、黏土墻、木材、竹子、瓦片等,通過材料組合手法,結合現代工藝來滿足建設標準。
4、 重點公共建筑的打造(類似宗祠、村民活動中心、博物館等)
公共建筑是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關鍵性要素,有別于民居建筑的空間形態,一個好的公共建筑,應充滿鄉土氣息,當成一個文化傳播的景點來設計、打造。例如,莫干山車站博物館改造項目,由廢棄的莫干山汽車站改建而成,目前可供游客與本地居民自由出入,成為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曾經的候車廳成為博物館的室內展覽區,記載著莫干山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的交通史。
景觀層面
1、大面積以鄉村自然生態資源景觀為主,人造景觀為輔
這也是鄉村景觀空間與城市景觀空間的區別之處,鄉村景觀應強調自然生長,有機的視覺感受。
2、村入口空間的重構
村入口是連接鄉村內外的節點空間,大部分鄉村入口普遍較小,開闊性欠佳,形象感較弱,入口空間在標識性、尺度性、引導性、疏散能力上需要適應鄉村旅游、產業復合發展的需求。
3、街巷空間的層次性
鄉村的街巷一般有主街空間、次巷空間和宅間小徑之分,基于空間尺度、使用性質、私密程度不同匹配相應的景觀設施,比如在人流量相對較為頻繁的主街空間步道兩側,適度增加駐足休息節點設施,通過綠植來限定空間范圍,最終形成豐富的空間體驗。
4、濱水空間營造
在水系的周邊適當增加旅游性設施,例如臨水棧道、親水設施等,有條件的地方,改善水體環境用于水產養殖,將景觀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
5、 藝術景觀小品
在鄉村公共空間中,通常會設計一些小型、具有鄉土特色的構筑物(亭子、廊架);也會設置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雕塑、裝置作品、繪畫墻、與雕塑結合的座椅和標識導向設施等)。通過現代藝術設計,激發地域文化活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少城郊型的鄉村正在逐漸被吞噬,作為人們情感守護的鄉村記憶在慢慢地消失。這就迫切地要求著我們要著眼于聚落個體空間在線性界面下的景觀協調、協同和協作關系,鄉村群落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風景畫面。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回歸鄉村將成為新時代年輕人及家庭“向往的生活”休閑集結地。
收聽音頻及更多課程請點擊以下鏈接
或識別下方二維碼
文旅商學院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